电通2025营销有效性洞察:创新成就影响力

发布:

对于品牌而言,营销的有效性始终是品牌关注的核心议题,却常因「重要而非紧急」被搁置,等到真正遇到这个问题时,往往已经为时过晚。本文将探讨品牌对有效性评估的迫切需求、衡量有效性时所面临的挑战,并为业务增长放缓时期的营销实践提供实用建议。

随着企业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中速增长阶段,品牌的盈利压力与日俱增,固定成本也面临更为严格的财务审批,越来越多的营销高管开始思考如何证明营销工作对企业增长的贡献,以确保营销预算的合理投入。

本文是“营销有效性”系列洞察文章的开篇,旨在为读者搭建对营销有效性的整体认知框架。后续文章将围绕具体方法论和实践案例展开,敬请期待。

定义有效性

从字面意思来看,有效性是指"是否奏效",这一概念常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营销和媒介问题的讨论中。然而,当品牌只关注活动的执行过程,而忽略其实际产生的影响时,对有效性的评估往往会被忽视。

有效性(Effectiveness)与效率(Efficiency)有着本质的区别:有效性关注的是最终结果,而效率更着重于达成结果所付出的成本。若无法衡量有效性,资源使用效率也就无从谈起。"影响力(Impact)"则是两者的结合,可以理解为具备规模化且可持续的有效性。

衡量有效性的主要挑战

能够实现规模化迭代的企业更容易建立有效性文化。这类企业可以通过对照实验进行科学测量,例如在多个零售点、区域或者时间段开展A/B测试。然而,对于缺乏自有零售渠道的B2B2C企业来说,这种测量方式面临着不小的挑战。尽管它们可以通过经销商评估面向企业端(2B)活动的效果,但却难以直接验证面向消费者端(2C)活动的实际成效。

当缺乏可靠的有效性测量手段时,营销决策的制定往往只能依赖假设、直觉或个别案例。尽管某些直觉有可能是正确的,但由于缺乏客观评估,效果归因和资源分配容易受到个人以及企业内部政治因素的干扰。

品牌建设 vs. 销售驱动

品牌建设的有效性一直比销售导向的营销方式更难证明,因为两者的运作机制不同,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估方式。品牌与销售在消费者旅程(创建 - 改变 - 刷新 - 转化)中协同发挥作用:销售驱动主要关注对销量产生的即时影响,而品牌建设则需要评估对品牌记忆度的长期影响。

在当下的中国市场,效果营销(Performance Marketing)挤压品牌预算的现象并非偶然——因为销量提升比证明品牌影响更为直观。然而,IPA和 Ehrenberg Bass研究所的研究都表明:只有将品牌建设与销售驱动的营销手段相结合,才能驱动企业实现长期增长。遗憾的是,当企业面临增长放缓的困境时,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看似“理性”的短期营销手段。

品牌营销人员常常借助品牌健康追踪等手段来评估营销的有效性。但这种方法对于营销活动较少的小品牌更为适用。当品牌的营销活动较为密集时,分辨单次活动对消费者认知的具体影响就变得更加困难。

品牌建设的投入在“量”和“时机”方面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,实际操作中通常受到预算限制的影响。一种可行的方式是追踪营销活动的记忆衰减,例如,在启用明星代言时,可以通过测量活动前后粉丝群体对品牌认知的变化来评估效果。

如何证实营销的有效性

随着增长放缓,市场对有效性的关注度只会进一步提升,投资决策的门槛也将随之提高。如果你正面临证明有效性的压力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。尽管打造一个完整的有效性项目需要时间,但如果目前尚未建立这样的项目,你仍可以立即采取一些行动:

1. 理念教育:向管理层重申,品牌投资旨在构建记忆结构,而绩效投资则是在关键时刻激活这些记忆结构以促成销售,这两者相辅相成。应将重点放在投资的“动因”上,而非活动的“内容”,同时坦诚说明现有评估的短板及改进计划。

2. 杠杆灵敏度分析:开展定性市场混合模型(qMMM)分析。优质的市场混合模型能够帮助利益相关方在参与过程中达成共识。即便缺乏有效性数据,也可以通过组织预算负责人研讨会的方式,梳理相关假设,明确需要强化的有效性评估领域。

3. 精简市场活动:模拟预算削减25%、50%和75%的情景,明确需要终止的活动,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。如果优先级已经明确,可以将资源集中用于核心活动,助力其增长动能的打造。

4. 即刻行动:提高内部团队与代理商对有效性的重视程度。如果不持续改进对“创建-改变-刷新-转化记忆结构”的评估方法,营销将难以实现突破。建议在下次团队会议中安排15分钟讨论:“什么是有效性?”以深入探索其深层含义。

关于作者

Lawrence Wykes是电通决策影响力负责人,他拥有近20年的全球品牌战略与营销经验,涉足消费者洞察、趋势预测、品牌战略和营销执行等多个领域,对营销的有效性有着独到的见解。在加入电通之前,他曾担任百加得中国的营销总监,成功推动了Bacardi(百加得)、Bombay Sapphire(孟买蓝宝石金酒)和Dewar's(帝王威士忌)等品牌的本地化发展。